# # # #
# #

工人日报:那么些年,人们依旧钟情经典

来源:CNTC    更新时间:2014-06-02    查看次数:

 

   

《 卖火柴的小女孩 》 剧照

    “六一”以及随即到来的暑期,是专属孩子们的闪亮日子,与之相应的儿童影视、戏剧等作品纷纷上演。这其中有个独特的现象,即改编自儿童文学经典的艺术产品,它们不仅是票房和口碑的有力保证,更承载了几代人对儿时的美好记忆。

  相对于适应孩子欣赏的影视、动画,乃至互联网时代下花样繁多的视频节目以及传统阅读,儿童戏剧是一个小众的艺术门类,但是它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“最能够提升儿童艺术欣赏水平”的文化产品。

  今年的儿童节和暑期档前后,各种童话剧、神话剧、木偶戏、皮影戏等不同类型的儿童剧目争相登陆文化市场。如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童话舞台剧《桃花仙子》、美国电光火线剧团的《怪龙进化论》、改编自安徒生经典作品的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等等,还包括老舍先生的儿童剧《宝船》。

 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:“六一”前夕,记者在对几家儿童剧院的采访中发现,虽然儿童剧的种类花样繁多,原创剧目也层出不穷,但家长们却特别钟情于由文学经典改编的剧目。“这种经典剧目不用什么宣传,照样常演不衰。就拿《西游记》来说,今年六七月份票早已经卖光了。”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。

  我们为什么 “ 执迷 ” 于经典 ?

  “今年‘六一’节,提早给女儿预购了儿童剧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,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儿时读安徒生童话时那种特别美好的感觉,相信这种经典作品一定会给孩子以心灵的启迪。”80后妈妈刘丹对记者说。

  对此,儿童文学作家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用米兰·昆德拉的一句话来解释这种现象,“在夕阳的余辉照耀下,我儿童时代看到的那个绞刑架都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。”在张国龙看来,怀旧,是人的本性。这种最早沉淀在人记忆力里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位置。

  不仅如此,“以话剧为例,其最早是由戏曲演变而来,大家明明知道它很程式化,结局就是那样的,还是要看。从沿袭心理来说,它正好契合了人的集体无意识,也沉淀为一种文化基因。当然,能够传承下来的一定是经典。”张国龙对记者说。

  为什么经典作品改编成戏剧会受欢迎?张国龙表示,从儿童戏剧改编的资源上来看,无非是小说、童话、科幻文学作品,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都是叙事性的作品。而戏剧在某种意义上说,虽然是以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,但小说所具备的人物形象、故事情节、环境这三个要素也是绕不开的。一部作品能够打动成年人,肯定就能打动孩子。

  还有,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绝对是经得起检验的。近日,老舍先生的《宝船》正在进行第三次复排,对于这个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作品,导演钟浩对记者说:“今天我们仍旧觉得这部作品是好的,我觉得首先源于作者语言的幽默,而且很自然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更多关心的是人精神层面的东西。另外,剧中那些民间故事特别吸引人,与那些国外动画片相比,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。”

  比如,张国龙提到了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创作于1961年的作品《小兵张嘎》,“小兵张嘎小时候跟人打架,打不过还咬人,体现的是小孩的顽皮,很符合儿童的天性,所以艺术成就方面它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。它所表达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是公允的,是客观的,没有应景的意思。”张国龙说。

  文学改编 , 商业和艺术孰轻孰重 ?

  文学作品的改编、艺术再创作在多种艺术领域中早已成为一种潮流。近日,正在热映的张艺谋电影《归来》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《陆犯焉识》;莫言的作品《红高粱家族》不仅搬上了电影银屏还拍成了电视剧;取得高票房的电影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,今年2月作品又登上了话剧舞台。

  然而,对于来自文学的改编,导演钟浩觉得,“戏剧相对于电影、电视,受众并不那么宽泛,一部戏的时间也很短,我们在做的时候要强调它最初的意思是什么。比如说,我们排了三部《西游记》,原著那么长,我们只能截取一些经典的桥段来编。相对来说,儿童戏剧对文学的改编还是比较忠诚的,因为它没有那么商业。”

  如今,改编经典的多,创作能成为经典的却少。在中国儿艺编剧杨硕看来,这跟整个编剧行业的创作氛围有直接关系,现如今专门从事舞台剧的编剧太少了。“我2004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,当时这个专业一共25个人,现如今从事舞台剧的,不超过5个,大部分人都去写电视剧了,与创作戏剧作品相比,还是挣钱更吸引人。在当代社会,经典作品有,或者说经过时间的沉淀,有些作品一定会成为经典,但要求剧作家要先沉得下来,不要急功近利。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,2011年北京人艺上演的他的作品《我们的荆轲》,都说好,可是谁知道他这部作品是非典时期写的,8年以后才上演,所以说,经典作品,绝不会被埋没,关键是创作者首先要端正心态,耐得住寂寞。”杨硕说。

  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商品化的时代,它遵守的第一法则是商品法则;而文化产品又是特殊的商品,文化产品遵循的第一原则是艺术的原则。非要给二者分一个先后的话,我觉得要遵循我们的文化良心与良知。因为我们是文化人,文化人是要有担当的。”张国龙说。

  作家为何缺位儿童剧创作 ?

  一直以来,文学是戏剧创作的“源头活水”,甚至很多作家、文学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剧作家。那么,细分之下的儿童文学能否为戏剧创作提供养料呢?在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看来,中国文学进入21世纪以来,有一种文学一下火了,便是儿童文学。现在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里,有好几位是儿童文学作家。

  但这其中,几乎没有专职的儿童剧作家,戏剧界中的儿童剧创作和儿童文学之间的交集较为有限,儿童文学作为资源进行剧作有操作的可能,但也有实现的难度。因为他们没有发表的平台,也极少有被排练、搬上舞台的机会。但如果儿童文学作家能够加入其中,将有助于儿童戏剧的发展。因为儿童作家们具有较明确的儿童本位意识,注重游戏精神、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等理念,契合于儿童的接受心理、话语方式、思维方式。

  对此,编剧杨硕表示赞同,“作家、文学家参与剧本改编是非常有优势的,因为他们构架故事的能力很强,而剧作家的优势在于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塑造人物,这两点恰恰可以相互补充。”

  但是,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戏剧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,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。“在改编成一个舞台剧的时候可能有原作者参与,但是更多的还是导演和编剧来完成。前两年我们做的儿童剧《绝对小孩》,取自朱德庸的漫画,它也是一种文学形态,只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。怎么能把它变成一出戏?其实这个完全就是靠戏剧人来拎它的精神,之后用色彩重新编制的一个东西。还有,瑞典文学家阿斯特里德·林格伦的童话代表作《长袜子皮皮》,这个小说连载很长时间,但是瑞典的导演把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拎出来以后编了一部戏,还是《长袜子皮皮》,它可能和小说作品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,只是在这里边又重新创造出来一个,其中的方法是不一样的。”钟浩导演说。(记者 赵亮)

订票热线:4001016161      联系方式:cntc@cntc.org.cn
中国儿童艺术剧院©2015-2022      技术支持:北京精正方胜
访问统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