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话,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力;寓言,通过故事寄托深远的哲理。一部中国式的寓言童话会是什么样子呢?今天,就让我们用Q&A的方式,跟着中国儿艺新戏《鹬·蚌·鱼》的导演吴旭,深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吧!
为什么选择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这个成语进行创排?
成语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,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丰富的场景,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我对此是很迷恋的。而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这个成语本身就有很强的动作性,排成儿童剧的可看性就很强,同时它内涵的关于生存的处世哲学,在今天也很有意义。随着当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越来越平等,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,分享意识就有些弱化,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分享,我就希望能通过这部戏,在主题之上进一步展现争与不争的结局,让小朋友理解和谐相处的美好。
导演吴旭(右)向主创们介绍相关情况
从前期采风过程中,您收获了哪些灵感?
首先,我在这次采风中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表现出的意境。当你置身于那种上边云雾缭绕,下边小桥流水的真正的田园生活中时,你在感叹“太美了”的同时,会理解为何古人都愿意在自然中寻找灵感。在这种慢节奏的状态下,我这次采风的目的就不在于提取元素,而是寻找属于东方审美的独特感受,那种都市可能已经很少见的恬静淡雅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我们到一户农家拜访后,想跟他们合个影,那个婆婆让我们等等,然后脱下了围裙,换了一身衣服,然后再跟我们合影。在他们看来,这是一件庄重且很有仪式感的事。这种自然流露出来淳朴和当地厚重的山水相得益彰,我想这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其次,我希望能把这种静下心来的状态带进这部戏,我和演员们就静静地将这个故事在舞台上娓娓道来,不去刻意追求任何成就。
导演吴旭(左)与灯光设计张伟进行探讨
创排一部无语言的儿童剧,您有哪些方面的考虑?
作为导演,我也是演员出身。我一直认为舞台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,它讲求的就是一种假定性。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价值远远不是仅依靠台词语言来解释的,他的面部表情,肢体动作都能成为他的语言,而这就是戏剧舞台的独特魅力。我希望能通过这部戏给孩子打造一个“游戏舞台”,通过演员极具张力的表演,带孩子进入到我们呈现的世界中,让他相信那就是真实存在,正在发生的。另外作为一部无语言的儿童剧,它能走得更远,走到那些少数民族地区,走到那些普通话没有那么普及的地区,给更多需要艺术滋养的孩子送去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,让我们自己的孩子了解、喜爱上传统文化,从而增强文化自信。
导演吴旭(左)与演员交流表演方式
能谈一谈剧中鹬、蚌、鱼和渔夫这四个角色不同的特点吗?
鹬鸟就是很美丽的,灵巧的,很爱惜自己的羽毛,会经常对着水里自己的影子梳理;河蚌就是憨憨的,有一点小脾气,对事情很执着,它可以追鱼追一路的那种;鱼就是一条很有灵性、可爱的、自由自在的鱼;渔夫就是很热爱生活,有点儿急性子,但永远很快乐,很有生活情趣的一种人。有点儿怕老婆,其实也是爱,尊重她嘛。(笑)
导演吴旭(左)与演员交流表演方式
最后谈谈对这部戏的期待吧,或是这部戏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?
我希望通过这部戏,能给孩子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好一个故事,给孩子们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的寓言童话,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——争,你可能什么都得不到;不争,你可能什么都有了。然后从整个视觉审美上,打造一个流动的,水墨画般的田园舞台,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偶的结合,充分展现舞台的假定性,完善观众对戏剧舞台的认识,做一部世界性与创新语汇相结合的儿童剧。
如果你想抢先感受《鹬·蚌·鱼》的精彩
欢迎报名参加探班活动
同时记得5月26日来假日经典小剧场
亲自感受这部儿童剧的魅力呦~

剧情简介
有一个中国成语,叫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。我们重新讲了这个故事:
渔翁跟鹬和蚌都生活在小河边,捕鱼为生。渔翁有个妻子,要过好生活,所以他每天都要捉好多鱼。
这一天,没捉到太多鱼的渔翁被赶回小河边。为了讨好妻子,他决定去捕鹬、捕蚌,结果,被奋力反抗的鹬和蚌分头打败。
打败了渔翁的鹬和蚌,都自觉了不起,为了一条淘气的鱼儿而互不相让起来。结果,纠缠在一起的它们,被渔翁毫不费力地双双捉住。
没想到,渔翁夫妇的争吵打闹,最终又令鹬和蚌得以逃生……
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,那若是渔翁夫妇相争呢?
鹬鸟、河蚌回到小河里,再也不争了……
演出时间:
5月26日 10:00 (首演)
5月27日 10:00
6月2、3、9、10、16、17、18日 10:00
演出地点:假日经典小剧场
演出时长:60分钟左右
适合年龄:3岁以上